这是化石吗?如果是的话,地球上复杂生命的出现比预期早15亿年
在地球诞生后的最初三十亿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海洋中充满了单细胞微生物,它们以缓慢的生化速度生存——它们有生命,但并不复杂。
在地球诞生后的最初三十亿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海洋中充满了单细胞微生物,它们以缓慢的生化速度生存——它们有生命,但并不复杂。
小胖的房子还没等盖起来,老挝的雨季却准时赶到了,不但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还又一次让他看清了老挝人的嘴脸。
在施甸县何元乡竟然藏着“宝贝”——一亿年前的“海林檎”化石。如今,何元乡绵延的大山上,到处藏着5亿年前至2.5亿年前生物留下的痕迹。大山之上、小村路旁随处可见古生物化石。这些来自远古时代的化石成了村民的“宝贝”。
1861 年,在德国巴伐利亚乡间,采石工人将石灰岩劈成薄片用于石版印刷,结果偶然发现了一具侏罗纪晚期的化石骨架——它有着羽毛和翅膀,看起来是一只鸟,然而它却有着长长的尾巴和锋利的爪子,又像是爬行动物。这一化石的发现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重要证据,也再次验证了达尔
紫气东来蕴石城,“晶”彩纷呈耀金陵。暌违一年,2025中国南京(国际)矿物宝石化石博览会(以下简称“南京矿博会”)于5月15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
前方高能!马上就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了,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一个“有味道”的博物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粑粑博物馆”(Poozeum)。
最近,美国科洛萨尔生物科学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对外宣称:他们通过克隆和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3只恐狼幼崽,是全球首个灭绝物种“复活”的里程碑案例。
如果说石头是地球的年轮,那么南京矿博会便是解读这部自然史诗的钥匙。从2023年的初绽锋芒,到2024年的再续辉煌,南京矿博会以“石”为媒,搭建起连接科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的桥梁,成为中国地质文化的“黄金名片”。本届南京矿博会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南京大学、江苏有线
这种被命名为马拉利掠食龙(Maleriraptor kuttyi)的敏捷捕食者,约2.2亿年前活跃于冈瓦纳超大陆的三叠纪诺利期。其化石发现于普兰希塔-戈达瓦里盆地的马拉利上层组,靠近现今特伦甘纳邦的安纳拉姆村。研究指出,该地区素以出土早期恐龙化石闻名,尤以大型
活动现场,长江发展集团向新会区捐赠恐龙蛋化石。据了解,自新会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以来,大批社会团体和个人纷纷向新会区慷慨捐赠文物。其中,长江发展集团捐赠的一批恐龙蛋化石、梁启超后人梁守信伉俪捐赠的藏品尤为珍贵。一批批热心人士的捐赠,不仅丰富了馆藏资源,更体现着殷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白垩纪恐龙化石专题展览在重庆市民族博物馆(黔江区)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黔江区民宗委、黔江区文旅委主办,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区文物管理所承办,展览吸引了众多目光,民族小学三年级53名学生率先走进博物馆,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恐龙探秘之旅。
一种来自寒武纪的新发现的生物给我们对早期动物进化的认识带来了奇怪的转折。认识一下Mosura fentoni(摩斯拉·芬托尼) —— 一种三眼、有爪、四肢松弛的捕食者,大约和你的手指一样大,最近在加拿大著名的伯吉斯页岩中被发现。
化石 莫伊 伯吉斯页岩 摩斯拉 anomalocaris 2025-05-14 11:33 12
21世纪初,在台湾澎湖海峡发现的一块距今19万至1万年的下颌骨化石,根据古蛋白质分析,属于一名男性丹尼索瓦人。这一发现直接证明,丹尼索瓦人曾生活在多种气候条件下,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山脉到温暖湿润的台湾亚热带地区。
1832年5月13日,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迎来一位特殊的逝者——被誉为「古生物学之父」的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在巴黎病逝,享年62岁。这位用化石破解地球历史的科学巨匠,以「比较解剖学」和「灾变论」震撼了19世纪的科学界,甚至连达尔文都坦言:
当太行山脉的晨雾还在峡谷间缭绕,三亿年金蟾化石依旧静静守望山川,谁能想到这片充满自然诗意与千年文化底蕴的土地,正上演着一场令人惊叹的跨界蝶变?澳涞山庄,这座刚荣获“中国最美山庄”美誉的度假胜地,正以非凡的魄力与创新精神,从传统文旅地标向元宇宙产业高地华丽转身,
当现代考古学家在非洲大裂谷挖掘出距今300万年的早期人类化石时,"非洲起源说"似乎已成为人类学界的金科玉律。然而,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系列惊人的发现正在悄然改写这个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从湖北建始县出土的250万年前的头骨化石,到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发现的2.8
记者7日从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获悉,该院杨显峰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寒武纪射齿类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在中国发现罕见的捕食动物Caryosyntrips(果钳虾)化石,其中一件果钳虾前附肢标本来自云南马龙地区。这为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的捕食生态及节肢动物起
近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杨显峰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rthropod Structure & Development》上发表了题为《Novel information on Caryosyntrips based on new append
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马心依 通讯员袁宝利)日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团队在宽城满族自治县翁家庄剖面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微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壮丽青山藻”。这一发现被全球顶级期刊《科学》评为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将多细胞真核生
在约1.4亿年前的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如何变化?极地冰川是否存在?这些对全球变暖环境下地球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镜鉴作用的探索研究,广受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